文章来源 | AI产业研究中心
终于,该来的还是来了!
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全球最先进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亮相了,它一诞生就领先美国GPS两代工艺。
未来,自动驾驶、无人机都离将离不开中国这个高能“大脑”。
我们都知道,在美国对半导体技术进行出口管制后,中国半导体产业在技术方面的突破,变得异常艰难。
美国发布的针对中国企业华为的芯片禁令,导致华为无法继续自研芯片和对外采购芯片。这一禁令的围堵,对于华为来说是“无解”的,同样对于中国的其他企业更没办法。
就连中芯国际在数年前订购的ASML EUV光刻机,如今仍未能够到货。并且在相关技术的出口,美国也进行了限制。
看似中国芯片落入低估,然而令人振奋的是,即便如此,但“中国芯”屡屡破冰。
近日,国产最新一代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在北京亮相。而这颗22纳米芯片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发布,2021年上半年会量产,将应用于自动驾驶、无人机、机器人等高精度定位需求领域。
这一好消息的发布,让国人振奋!
要知道,定位芯片相当于导航设备的“大脑”。每一台导航设备想要实现定位,都要依靠这个“大脑”来进行计算和处理,因此定位芯片也是卫星导航产品里的最核心部件。
北斗芯片企业工作人员表示:这颗芯片是我们即将发布的最新一代22纳米工艺的高精度定位芯片,跟上一代芯片相比,它的尺寸面积只是上一代的四分之一,但功耗是上一代的五分之一。
是的,你没看错,新一代芯片不仅面积小,功耗更小。
不仅如此,它除了支持北斗导航以外,还可以支持接收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等多系统的导航信号,堪称一个通用操作系统。
它通过兼容不同信号体制,新一代北斗定位芯片可以获取更丰富的数据信息,提供更精确的定位导航服务。
这么看来,正如北斗芯片企业22纳米定位芯片负责人周儒欣所说,这个芯片是为了迎接人工智能时代到来而研发的,如果高精度实时的话,可以做到一个厘米,甚至可以做到一个毫米。
别看这颗22纳米的芯片体积小,它还具备了更加强大的处理能力。
北斗芯片企业22纳米定位芯片负责人周儒欣解释到:过去做的毫米级是说要搭外围电路,要单独有一个CPU,现在它在芯片内部具备了这种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所以我们就可以把核心的算法放在芯片上,这样的话使得这颗芯片它的功能会更强。
这颗强大的芯片不仅可以用再导航,还可以广泛用在测量测绘、无人机、自动驾驶、形变监测等高精度导航定位领域,助推以北斗为代表的时、空信息技术加速与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合,为北斗高精度应用打下技术基础。
值得期待的是预计今年年底将会发布,明年年初就会实现量产。
中国北斗,与美国、欧盟、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被国际社会公认是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三年前,当国际主流卫星导航芯片厂商几乎采用40nm工艺,并向28nm工艺发展时,国内只有个别厂商达到了40nm工艺水平,较低的工艺水平使得国产北斗芯片在性能、功耗、集成度和成本方面都与国外芯片存在较大差距,这影响了北斗系统的普及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时过境迁,目前北斗系统28nm工艺芯片已经量产,22nm工艺芯片也即将量产,这将大大帮助北斗在与其他定位系统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要知道,国际上导航定位芯片还处在40nm的平均制程水平,22nm制程芯片意味着北斗导航芯片至少在工艺上已经领先全球平均水平两代,应该说是全球在卫星导航领域最先进的一颗芯片。
可见,新一代定位芯片不管是在尺寸、功耗,还是性能、成本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竞争力,未来有更多的终端设备能够实现更为精确的定位能力,同时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
随着技术方面的完善,特别是在可靠性可用性方面的提高,比如说车规级的安全要求,达到这样的级别它的应用领域就更加特别广了,像无人机、室外的作业的机器人,以及下一步的无人驾驶汽车。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22nm定位芯片的量产将加速北斗卫星系统的商用化进程,带动整个北斗产业链的发展。
看吧,面对美国针对半导体技术的出口管制,中国芯再度取得破冰,可以说是实属不易。再加上北斗导航在近些年的适配进度,“中国芯”+北斗的组合,未来将是全球导航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中国加油!中国科技加油!
-END-


